舞龍的傳說,傳承讓銅梁龍舞聞名! |
作者:廣東神摯 發布時間:2022-05-17 10:32:48| 瀏覽次數: |
“你有信心嗎?”銅梁玄天湖畔,一位頭戴鴨舌帽的精神煥發的老人大聲說話。 “是的!” 9名年輕的舞龍者大聲回應。 然后,老者迎著寒風跳起龍珠,與龍嬉戲。在他的帶領下,巨龍時而翻滾,時而呼嘯而出,氣勢逼人。老人名叫黃廷琰,今年78歲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。 老人說從小時候提著提著龍燈到處跑,到如今帶著舞龍隊參加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、60周年、70周年慶典和2008年等國內重大活動北京奧運會。在出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,黃庭琰與龍武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在他的堅持之下,曾經的“街頭雜耍”不僅步入風華殿堂,還成為了當地的文化符號,使得當地的文化更好的發展。 老人曾說:“傳承舞龍是我一生最大的愛好” 黃庭琰出生于銅梁安居古鎮。在安居,節日期間,鎮上會敲鑼打鼓,舉行舞龍表演。 “那時,只要鑼鼓一響,我就精神抖擻,追著舞龍隊,滿大街跑。”小時候看熱鬧的場景,給黃廷琰留下了美好的回憶。 14歲那年,黃廷琰加入銅梁川劇團,成為該團最年輕的演員。從武生到團長,黃廷琰為以后的另一職業打下了基礎。 1988年9月,首屆國際旅游年舞龍大會在北京召開,銅梁川劇團代表四川省。黃庭琰主動請來瑛擔任舞龍總監,負責50米長的毛骨悚然龍的編舞和訓練。 當時,當地民間舞龍只有幾個簡單的套路,如“曲子瓜”、“雞渣步”。黃庭琰決定創新舞龍套路。他加入了故事情節,以舞蹈的形式進行了編排,設計了《龍出宮》、《龍快游》、《大慧宮》等20多種新的表演形式。銅梁舞龍獨樹一幟,一舉奪冠。 在黃廷琰的悉心鉆研和巧妙安排下,銅梁舞龍從民間雜耍跳入藝術殿堂。 1993年,銅梁川劇團改制,黃廷琰下崗自謀出路。但是,他還是放不下舞龍,時不時地參加舞龍相關的活動。 直到1999年有一項特別的任務找到了黃廷琰,讓黃廷琰擔任新中國成立50周年舞龍廣場總編舞。舞龍方陣限定為長60米、寬50米的長方形。表演時間為8分6秒。 “一條大龍的長度是50米,加上龍珠,一共是52米。拉伸之后,只剩下4米的距離,一共有九條龍!”黃庭琰回憶,經過7個多月前后修改了58次,舞龍隊的演出終于定稿。 演出當天,舞龍方陣現身。三排重鼓,九頭巨龍,掀翻江河,怒吼而去。路過城門前,三排九龍一排,雄偉壯觀。 這一表演使銅梁舞龍聞名于世。 1999年,國家體育總局公布銅梁舞龍隊為“國家舞龍隊”; 2006年1月,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 龍燈藝術節開展時在銅梁市、安居古城、玄天湖、七彩夢園舉行。 當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游玩和消費。 在黃廷琰等老藝人的推動下,銅梁區從2005年開始向中小學發放當地的舞龍、龍文化教材。如今,全區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舞龍隊。 銅梁龍文化的繁榮,帶動了銅梁文化產業的發展。銅梁區委、區政府印發龍燈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方案,建設龍燈村(基地)8個,支持發展龍燈生產和文化創意企業20余家,通過“公司+農戶”發展龍燈的商業模式。 120余種系列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十數個國家;至少200多名熟練的扎龍技師活躍在各地,1500多人參與舞龍活動,每年組織1000場商業演出。很多時候……集色彩、教學、研發、展覽、產品為一體的“一站式”文化產業正在銅梁成長。 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2019年銅梁龍燈藝術節共吸引游客400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.2億元。三年來,銅梁龍文化產業實現收入超過100億元,新增就業崗位1萬多個,幫助200多戶脫貧。 “只要我能動,我就傳龍舞” 40多年來,由黃廷琰編舞或表演的舞龍作品9次獲得星光金獎、“山花獎”等國家級獎項。2008年3月舞龍的傳說,黃庭琰被評為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銅梁舞龍)代表性傳承人;2009年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工作者。 “近年來,我國多個省市的舞龍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,對銅梁龍構成了挑戰。我們必須不斷創新突破,尤其是競技龍。”盡管獲獎無數,黃廷琰對舞龍的研究并未停止。 “銅梁龍體現了可靠、忍耐、堅韌、包容的精神。有幸成為舞龍的傳承人。希望有生之年能多做點事情。”黃庭琰說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