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香港舞龍歷史悠久的龍獅團! |
作者:廣東神摯 發布時間:2022-05-20 10:11:18| 瀏覽次數: |
六十多歲的夏德健,用強壯的雙臂,一次次將少年舉過頭頂。少年到了最高點時,雙腿并攏,發出一聲巨響。這是舞龍舞獅基礎訓練中最關鍵的一步。這時候獅頭一定要跳起來,才能把舞龍舞獅的氣氛推向高潮。 記者在香港勞工兒童學校學生活動室看到正在訓練的龍獅隊。他們分為樂器組和舞獅組。受訓的學員身著黃紫相間的衣服,黑布鞋,即便是正常的訓練,例如壓腿、舉重、來回擺跳、負重跳等。 夏德健教練指導學員練習“舉”動作。夏德建見年長的學生抬著年幼的學生顫抖著,便告訴他們如何穩住馬匹,如何用力將人抬高。隨著夏德健有節奏地喊出“站起來,起來”,學生們被抬高了2米多。 看著學員們的訓練,夏德建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舞龍舞獅:他看到獅子頭上的縫隙里有人群在歡呼,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舞獅的魅力。 幾十年來,從龍獅團的表演者到龍獅團的經營者,夏德健每年的節日都和“獅子”一起度過。尤其是在農歷新年,千家萬戶團聚之際,他和他的團隊為香港增添了不少熱鬧的節日氣氛。 夏德建說香港舞龍,香港地小人多,建筑密集,春節期間是不允許放鞭炮的。然而,香港人過著熱鬧喜慶的新年,自上世紀以來,舞龍舞獅已成為春節的常規節目。“有人說,如果你聽不到舞龍舞獅的鑼鼓聲,就好像沒有過年一樣。我認為這是事實。每年去香港看舞龍舞獅的表演,也成為不少游客的必看項目。 香港舞龍舞獅因為發展越來越好,所以引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。香港舞龍舞獅從最早的“一龍二獅”的簡單表演。自1980年代引入“梅花樁”等跳躍項目以來,龍獅長隊不得不跳過高低木樁。近年來,他們一直在跳得越來越高。梅花堆平均有3米高,兩個人疊在上面,總高度超過5米。 舞龍舞獅不僅是香港的表演項目,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校和社區,成為市民健身的運動項目。夏德建是發起人之一。他將舞龍舞獅的訓練分為“七色階梯”的層次。初學者需要學習“基本的獅形”和鼓樂,然后可以選擇學習獅頭、獅尾、梅花樁、打鼓等不同項目。 在勞動兒童學校讀高中的李廷謙是夏德健的徒弟。兩年多來,他一直擔任學校龍獅隊的“獅頭”。戴著眼鏡,一臉文靜害羞的李廷謙,戴上獅子頭,立馬變了一個人。他隨著音樂用力地扶著獅子頭上下,中間還通過獅子頭中的“機構”控制著獅子嘴巴的張開。目前,李廷謙還在學習梅花樁的技巧,這一切他都處理的很妥當。 談及自己喜歡舞龍舞獅的原因,李廷謙說,他曾經在春節時看過人們舞龍舞獅。加入龍獅團后,他在這里感受到了更多的東西,比如同齡人的團結香港舞龍,與音樂的合作,以及帶領整個團隊一起跳舞的“責任感”。 夏德建說,舞龍舞獅是中國源遠流長的節日文化,伴隨著中國人度過了無數個春節和節日。一生與龍獅同在,他希望通過龍獅,不僅傳遞幸福快樂,更能傳承“尊師重道”“天人合一”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。地球”。他也希望這種雋永的技藝能夠代代相傳,讓中國龍獅隊走向世界,讓世界了解這種藝術的獨特風格。 |